灌南:农业变迁四十年 成果丰硕换新颜
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,从单打独斗到集约化、规模化发展,从单一农业结构到特色产业群,沿海开放40年来,我县农业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,农民收入持续增加、农业经济全面繁荣。
走进新安镇管庄村设施蔬菜基地,连亩成片的蔬菜大棚排列整齐,村民们正在大棚内为开花结果的西红柿进行除草、施肥。来自李集镇的宗生勤早年从事蔬菜批发生意,后来他发现了高品质菜品更受市场欢迎,价格也贵,于是开始承包土地搞蔬菜种植。这一干就是16年。
种植初期,宗生勤由于技术不精,遇到了病虫害问题,导致蔬菜产量低。面对困境,宗生勤没有灰心,利用种植休棚的时间到外地种植基地学习技术,多次请教种植方法,在技术人员的指导和自身的精心护理下,解决了蔬菜的病虫害问题。
蔬菜种植户宗生勤告诉记者,现在政策好,政府会经常组织农户们出去学习,学习完技术胆子就大了,承包的土地也越来越多了,收入也随之增长。
由于体制等多种因素制约,到90年代中期,我县只有不足两万亩左右的大田菜和少量的土温大棚。思路决定出路,沐浴着沿海开放的春风,历届县委、县政府结合我县农业农村实际,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推进传统种植业的转型发展,大力实施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从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,测土配方施肥,良种推广到农业规模化、设施化、高效化、标准化的种植,继而再将工业理念引入农业,把分散农户引入市场,培育新型职业农民,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,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,为现代农业发展转方式、调结构、上台阶提供有力支撑。40年来,一批新型农民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成长,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。
“灌南是江苏省蔬菜产业大县,在十二五、十三五期间,政策到位,技术指导服务都很全面,蔬菜产业整体发展的形势比较好,常规蔬菜面积常年稳定在24万亩左右,尤其是工厂化食用菌规模产值走在全国前列。”县蔬菜园艺指导站党支部书记赵书光说道。
四十年间,从缺粮少油到丰衣足食,我县传统农业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提质增效,增产增收,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涌现。进入新时代,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,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,走特色强县之路,着力打造食用菌、稻虾养殖、鲜食葡萄等特色产业集群。2023年,全年粮食面积132.09万亩,面积、单产和总产分别增长0.05%、0.25%、0.30%。新增高标准农田4.75万亩,建成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24个,优质食味粳稻覆盖率提高到64%,江苏裕灌、灌南牧原入选省农业全产业链“链主”企业,“灌南葡萄”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,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。
县蔬菜园艺指导站党支部书记赵书光表示:“下一步将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发展,一是做好产业的规划,围绕重点蔬菜产业基地、农业园区的食用菌产业基地打好基地品牌,二是加强农业技术指导,通过推广新品种,新技术,手把手地指导农民做好技术推广普及,三是做好蔬菜产业的技术推介工作,把好的农产品带到各大市场,进行宣传推介。”
扫一扫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