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赏花经济”背后的共富密码
“若待上林花似锦,出门俱是看花人”。日前,市开发区朝阳街道的连云港开发区第八届桃花游览季如期而至。放眼千亩桃林,粉黛绽放在枝头,游人纷纷打卡出片。
近期,朝阳街道的樱花、梨花、桃花陆续进入最佳观赏季。当人们走进这里突然发现,同八年前相比,这里的赏花经济不再是单纯打卡出片,已与美食、文化、研学、休闲等新场景融合,闹出“花样”春意,将“颜值”变为“产值”,带动群众收入稳定增长。2024年,朝阳街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.16万元,其中依靠“颜值”实现家庭增收的群众占比持续提升。朝阳街道党工委书记刘人铭介绍,他们充分利用地处花果山北麓的资源禀赋开发旅游业,壮大林下经济,为周边群众创造了大量就业创业机会,成为推动就业增收、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。
提起朝阳,人们想到更多是“荒山”变“桃林”的故事。解放之初,朝阳人建立了首个初级社———前进农业生产合作社,在花果山北坡开山,改善群众生活的自然环境。
荒山变青山,老百姓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,朝阳的带头人又考虑如何增加群众收入。3000多亩桃林逐步在朝阳山头挺立起来,依靠果树,朝阳人的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。2000余亩黄桃产业基地,形成种植、加工、包装、出口一条龙产业链,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,年对外销售罐头近3万吨,远销东南亚和欧美。
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。从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的“荒山治理行动”到发展果树、黄桃产业,一路走来,朝阳人希望让更多人享受朝阳的自然禀赋带来的利好。于是,一场关系很多人的“赏花”经济变革开始了。
沿着港城大道一路东行,朝阳街道北出入口干净的路面、古色古香的城市家居让人们轻松地发现城市快速路中的朝阳“风景”。原来朝阳街道将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有机融合,一批水上栈道,水库步道和文化长廊、“口袋公园”依山而建,持续推进街区景区化、景区全域化工程。
如今,朝阳街道韩李村到张庄村沿线密布了临水小微公园、八角亭、荷花池等景观小品,营造出了“村在林间,房在树旁,人在画中”的田园美景,田园风情和街区功能实现了完美融合。市开发区朝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,过去,他们做“赏花经济”主要在千亩桃园,带动的主要是农户。如今,他们以“一村一品、一点一轴”特色亮点项目为核心,因地制宜打造“花园”街区风情,持续提升街区文旅路线“颜值”,让“赏花人”看花的路上处处有风景,增加了游客在朝阳逗留的时间,增加了朝阳对游客的黏度,让更多人在“赏花经济”中获得机遇。
随着街区环境的不断改善,住宿、餐饮等富民行业快速发展起来,朝阳依靠品质度假经济吸纳就业创业,打造了田园朝阳新形象。
沿着山涧沟一路北下,美丽村庄韩李村出现在眼前。明艳含羞的桃花,可口的黄桃罐头,还有一张张历史照片陈列的村史馆,让人们看到了这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、与青山绿水共富的故事。沈昕经营的“自在苑”民宿就在这样的美景中。青瓦白墙、古屋檐是“自在苑”民宿给人的第一印象,可以看到清晨山村袅袅青烟,可以枕溪而栖、遥看点点星光的田园生活是“自在苑”民宿吸引人的地方。沈昕介绍,每当假期高峰期,这里几乎天天爆满,旅游高峰期一天的营收可达5000元,客房需提前10天预订。
在“自在苑”民宿不远处,新建的“桃花源”民宿拥有22间房,节假日的入住率也高达100%,单日最高接待量50至100人。
随着游客日益增多,朝阳主动为“一朵花”找个“好伙伴”,借助“三月三”“十月十五”庙会、桃花游览季等节庆,推进了民宿度假、乡村美食、亲子互动、研学等一系列文旅产品开发。“花不拒人,包容各业。”朝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,他们通过整合各方资源,注入孝文化、红色文化、乡贤文化等基因,捕捉年轻人审美需求,打造街区文化IP,让游客的消费潜能被释放。2024年,朝阳两场庙会单日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,带动消费约30万元。游客来了,带动街区民宿和采摘园经营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,综合带动超200户农户增收,人均年收入提升15%。
可以说,这些节庆品牌,像“滚雪球”般上新文旅元素,把“赏花流量”用到极致,突破了“保鲜期”和“天花板”。今年,朝阳街道还举行了盛大的庙会,并通过祭拜娘娘等民俗活动,祈求当年风调雨顺,获得好收成。
“庙会上,游客既可以到娘娘庙里体验传统的祭拜祈福活动,还可以到市场上淘到称心如意的纪念品,品尝各种风味小吃,感受着浓浓的民俗文化氛围。”朝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,预计今年庙会期间吸引超过4.5万人。他们也将招引经营糖稀、泥人、缸炉烧饼之类商家到这里,并保留套大鹅、杂耍以及手工农具等传统商铺,让游客在这里流连忘返。
扫一扫打开当前页